
Xbox Game Pass 是不是賠錢貨?這個老問題在微軟大裁員之後再次被丟到檯面上。隨着多名資深員工被無預警裁撤,連帶關閉整個 The Initiative 團隊,業界開始懷疑:Game Pass 難道才是壓垮 Xbox 的真兇?
Chris Dring 說有賺,但怎麼算的?
《GamesIndustry.biz》主編 Chris Dring 在這篇文章表示,根據他從微軟內部獲得的訊息,Game Pass 是「有獲利」的,就算把第一方遊戲因 Game Pass 而損失的銷售額也算進去,帳還是正的。但這番說法引來許多質疑,因為早期微軟曾坦承 Game Pass 會「侵蝕零售銷售」,連法院文件都白紙黑字寫下來了。
Jez Corden 打臉:其實微軟是這樣算的
《Windows Central》執行編輯 Jez Corden 稍晚也發表長文反駁,指出微軟對 Game Pass 的盈虧計算方式其實更精密。內部會針對每款遊戲預估 Xbox、PC 甚至 PlayStation 平台的潛在零售收益,然後再加上 Game Pass 上的玩家參與度與用戶黏著率。這些數據會一併寫入 Game Pass 的損益報表中,當作「虛擬損失」回填計算。
簡單來說,Game Pass 確實會被「內部收帳」,但這筆帳是在遊戲上市後才算,不會在開發預算中提前扣除。
至於第一方開發成本,微軟則不會直接算入 Game Pass 的負擔。畢竟《DOOM: The Dark Ages》這類作品還會透過微交易、DLC、甚至跨平台銷售來賺錢,不是單靠 Game Pass 續命。除非一款遊戲是「純 Game Pass 獨佔」且完全不上架其他平台,否則這筆開發費用不會算進 Game Pass 的營運開銷內。
取消 Day One 遊戲、調漲價格是警訊?
微軟近年來也對 Game Pass 做出調整,包括將「首日上架」限制於最高級訂閱方案、調漲訂閱價格,顯示即使是市值 3.7 兆美元的巨獸,也不打算無限期補貼這門生意。Game Pass 主打吸引原本每年只買一兩款遊戲的玩家,讓他們願意長期訂閱,但當這類族群成長停滯、又不能像 Spotify 一樣透過廣告或大數據變現時,風險就慢慢浮現。
一些開發商(如《Expedition 33》的 Sandfall Interactive)表示 Game Pass 幫助他們降低風險,但也有開發者(如《Revenge of the Savage Planet》的 Alex Hutchinson)警告同行千萬別首發登上 Game Pass。某些大廠如 Capcom,則選擇將實驗性新作(如《Exoprimal》)作為試水溫工具放上平台。
會不會成為遊戲界的 Spotify?
如果 Game Pass 最終真的讓玩家習慣「不買遊戲」,甚至轉而投向 PlayStation、Steam 這類擁有可轉售、可收藏特性的平臺,最終損失的會不只是 Xbox 的零售銷售,還可能是整個用戶生態。微軟本身當然也意識到這點,因此已將 Xbox 業務轉向類 PC 化,未來可能取消多人遊戲的訂閱牆,強調平台開放性。
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並不是會長期補貼失敗產品的人。從 Windows Phone 到 Copilot+ 的失敗就看得出來,只要數字不好看,就得進墳場報到。Game Pass 要繼續存在,必須不只帳面獲利,更要「對整體 Xbox 生態系加分」。這條路並不簡單。
未來會怎麼變?微軟要守住這條命脈
Game Pass 是微軟對抗 Steam 和 PlayStation 的最大武器,一旦放棄就等於自廢武功。隨着下一代 Xbox 主機更趨向 PC 架構,Game Pass 的形式與定價勢必還會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