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等待,換來一場災難。《Dragon Age: The Veilguard》原本該是 BioWare 的大復活,卻變成送葬曲。從一開始就被拖延、轉向、改方向再轉回來,這款「雙重重啟」的奇幻 RPG 最終只吸引了 150 萬玩家,遠低於 EA 預期,害得整間工作室被掃蕩、分拆、解體。
事實上,《The Veilguard》的災難並非偶發,而是源自一連串的錯誤決策與管理錯亂。從單機改做線上服務遊戲,再臨時改回來,整個故事與架構被迫「硬轉」,搞得主線破碎、選項空洞、角色不能死,連昔日粉絲都看不下去。
EA 接手後,BioWare 就失去自主權
2007 年 EA 高價收購 BioWare,初期還靠《Dragon Age: Inquisition》賣出 1200 萬套風光一時。但從《Mass Effect: Andromeda》到《Anthem》,兩款砸大錢的失敗作品讓這間傳奇 RPG 名廠變成 EA 裡的累贅。
為了追趕「線上服務」潮流,EA 硬是把《Dragon Age 4》(代號 Joplin)改造成一款多人生存型 MMO-lite 遊戲。創意總監 Mike Laidlaw 當場辭職抗議,一夜之間這個系列的命運就此改變。

過度干預、換人如換衣,BioWare 自亂陣腳
從 Laidlaw 到 Casey Hudson、再到 Gary McKay,BioWare 高層幾乎每年都在大洗牌。《The Veilguard》的整體方向更是一團混亂:2020 年疫情肆虐,團隊被要求改回單機制,但不是重新開發,而是「架構照舊方向硬轉」,連劇情都來不及重寫。
不僅主線任務草率、選項幾乎沒有實質影響,甚至為了敷衍所謂「玩家抉擇」,臨時塞進兩城二選一這種硬掰情節,搞得整體故事節奏奇怪又失衡。
Mass Effect 團隊空降接手,內鬥一觸即發
到後期,為了趕工,EA 乾脆讓另一組 Mass Effect 團隊進場接手,甚至重寫結局,還搞出一個頗受好評的情感收尾。問題是,這種救火式的介入造成內部更大裂痕,Dragon Age 原班人馬被排擠在決策之外,有資深開發者氣到爆:「我們說沒錢做這橋段,結果他們做了,還說預算批過了。」

最後的諷刺:看起來像 Fortnite 的預告片
就算遊戲快上線了,問題還是層出不窮。試玩者嫌對話風格太像《Forspoken》,臨時叫團隊重寫劇本;預告片剪得像射擊遊戲,一點暗黑奇幻味都沒有,活像是 EA 不知道自己在賣什麼;再加上配音員罷工、加班壓力、士氣低落,結果就是——遊戲出來了,卻沒人買單。

BioWare 已經名存實亡
BioWare 今年被 EA 改名為「愛德蒙頓辦公室」,實質上已經不是那間你記得的 BioWare 了。如今只剩下幾十人還在做下一款 Mass Effect,而 Dragon Age 這條 IP,未來命運仍懸而未決。
有人說,EA 不會放棄 BioWare,因為《Cyberpunk 2077》《Elden Ring》《Baldur’s Gate 3》都證明單機 RPG 還有市場。但也有人說,若哪天 EA 突然宣布 BioWare 關門大吉,也不會太意外——畢竟這間老牌工作室,已經十年沒出過一款真正的經典了。
網絡寫手 Dr.M

業內資深 IT 人,亦是一名從業超過十年的網絡寫手。曾在世紀初為數本實體雜誌擔任執行主編,後期在網絡上擔任各大著名網站幕後寫手,寫作領域包含電競、電腦、科技、汽車、遊戲甚至賽馬。曾在數家遊戲公司任職經營社群與發行推廣業務,還喜歡折騰老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