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是遊戲角色,卻影響了整整一代的人。瑞典演員 Björn Andrésen(1955–2025),被封為「世界上最美的男孩」,近日傳出離世消息。他的名字,也許年輕玩家沒聽過,但只要你玩過《Castlevania: Symphony of the Night》《惡魔城X:月下夜想曲》,遇見過那個名為 Alucard 的半吸血鬼主角──你就已經被他的影子環繞過了!

惡魔城:美少年成為吸血鬼的原型
1971 年的《Death in Venice》是文學改編的電影經典,導演在世界各地尋找能代表「完美之美」的少年,最終選中了年僅 15 歲的 Björn Andrésen。他蒼白的膚色、金髮與憂鬱眼神,成為後來日本創作界對「美型少年」的視覺定義。
到了 90 年代,這份「病態之美」化為遊戲史的經典——《Castlevania: Symphony of the Night》(月下夜想曲)的 Alucard ,正是這個「蒼白、優雅、孤獨的半吸血鬼」的完美投射。

當年角色設計師小島文美在採訪中曾提到,Alucard 的靈感部分來自歐洲貴族畫像與「七〇年代的中性美少年風格」……那份陰鬱、悲傷、卻不失高貴的氣質,正是 Björn 的臉。
不但是《惡魔城》、還在《女神轉生》與《最終幻想》中活著
若你仔細觀察,Björn 的形象不只停留在 Alucard。
從《女神轉生》系列的 Louis Cypher(路西法)、到《Final Fantasy XV》的 Ardyn Izunia、甚至《惡魔城:月輪》(Castlevania: Circle of the Moon)裡的 Soma Cruz——這些角色的中性美、蒼白皮膚與神秘憂鬱,都是「Andrésen 原型」的變奏。



他是虛構吸血鬼的祖先,是遊戲中所有「冰冷又迷人的王子」的 DNA。沒有他,日本遊戲的「美學」也許會是完全不同的樣子。
「最美」的詛咒:從銀幕到人生
不過,從一開始的成功,也讓年少的 Björn 承受了名氣的反噬。
媒體與攝影師把他塑造成「男性美的極限」,卻忽略了他只是個少年。2021 年的紀錄片《The Most Beautiful Boy in the World》中,他回憶那段被凝視、被操控的青春——那份痛苦的距離感,也成為後來所有「美而孤獨」角色的核心靈魂。
在某種意義上,遊戲角色們延續了他的悲劇與浪漫:
Alucard 在夜色中與父親德古拉為敵;
Louis Cypher 微笑著與人類談判靈魂。
這些角色,都像是 Björn 的倒影——太美以致於不屬於現實。
死亡之後,仍在夜色中行走
Björn Andrésen 的離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提醒我們——美,不只是外表,而是一種被凝視後仍選擇存在的勇氣。

他從未出現在任何遊戲開場畫面裡,但他塑造了整個遊戲時代的「吸血鬼之美」。
每當你在《Castlevania》中聽見管風琴響起、看到銀髮少年拔劍回身,那份憂傷與光芒,他仍是 1971 年那個站在威尼斯海邊的少年。

網絡寫手 Dr.M

業內資深 IT 人,亦是一名從業超過十年的網絡寫手。曾在世紀初為數本實體雜誌擔任執行主編,後期在網絡上擔任各大著名網站幕後寫手,寫作領域包含電競、電腦、科技、汽車、遊戲甚至賽馬。曾在數家遊戲公司任職經營社群與發行推廣業務,還喜歡折騰老電腦。
 
								






























































 
															